Search

【社會心理觀察】職場適應不良是怎麼回事?「做人、做事」的潛規則

志明並非工作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社會心理觀察】職場適應不良是怎麼回事?「做人、做事」的潛規則

志明並非工作能力問題,而是修電腦時的互動,被很多人覺得說話直白、沒有禮節,他不懂社交語言,卻發現大家看見他時都收起笑容或沒有好臉色,於是他「猜」--「是不是電腦修的效率不好,所以才不理他?還是他讓大家覺得很煩,被以為擺爛?」志明這樣想時,因為也改變不了困境,,每天被焦慮纏身,影響原本還不錯的T(工作能力),長期之後就變成「憂鬱」(習慣過度檢視自己是否做錯、心情容易低落),最後什麼事也做不了,從「不適應」變成「不勝任」。

#職場的溝通語法
T與P既是兩個不同部分,性質不同,在溝通時也是不同作法的。
(T)事的溝通型態:如正式文法、說明書一般,單一指涉、全有全無、結構步驟,講是非、論對錯、說有無,EX:「請你辦主題月活動,按照流程來做。」
(B)人的溝通型態:
社交語言,是口語的,常常會有以下特色:
(1)簡化:「你知道的吧,就醬。」
(2)意有所指、言外之意:「你知道該怎麼做的吧…」,這邊指的是按照流程做?還是別有所指,某部分不要按照流程做,否則對方又何必刻意提醒?
(3)涉及「程度多寡」、不是全有全無:
EX:「你好強喔,若你來幫忙,一定能讓事情更好。」這句話可以延伸很多訊息,只能大意推說對方就是要你幫忙,但要幫到哪個地方不會明講,有模糊空間,可能幫忙越多表示越有誠意,幫忙越少可能代表關係一般。
社交口語的轉彎處太多,在對方還沒說完之前,意思可能會變,但即使對方說完了句子,也還有言外之意。這些輔助線索,來自互動時的「情緒直覺」、「語調」、「表情」、「兩人關係」…並且隨時變動,令人感到人生很難。

職場上做事與做人是真的很複雜,如果兩者無法兼具的人,先認識自己的狀態,不用自責,把問題與人分開,逐一拆解找辦法。

全文連結:https://sn094545.pixnet.net/blog/post/405545671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故事聲明: 文中故事並非單一個案而是類型整理的編例,多數為虛構,請以小說的心情來看。 現為諮商心理師,工作迄今20年,曾任部隊心輔官、監獄治療師、諮商機構心理師,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、社福機構、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,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。心理學碩士畢業,主修社會心理學,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。兩個孩子的爸,興趣是閱讀、烹飪、作家事、旅行、繪圖、攝影、社會觀察與寫小說。
心理師社會觀察的諮商故事、信念及語錄。另外,喜歡寫小說。【心理師語錄】『通常戀情開始於「照顧一個人」或「被照顧」,但要能長久在一起,其實是要能「互相照顧」。』
View all posts